AI时代,教育会革新,但唤醒心灵的本质永不变
人工智能(AI)的到来,对整个世界和各个行业都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触动,教育也不例外。
在AI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产教如何融合?面对AI快速而凶猛的发展态势,人类会更幸福吗?
在日前以“AI时代下的教育革新”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暨新教育经典共学创新实践活动上,一场以“AI·新教育”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对此进行了深刻探讨。
本次圆桌对话的主持人为润泽园教育核心讲师郭红波,嘉宾包括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创始人陈昌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高松涛;强脑科技创始团队成员、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张胜男。
(从左至右,依次为郭红波、陈昌金、高松涛和张胜男)
以下是圆桌对话实录(有删节):

郭红波:AI时代,教育行业面临着重大变革,三位对于AI到来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陈昌金: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老师承担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传的是理论和体悟;授业,授的是具体知识点和实干经验;解惑,解答的是理论或实践的疑惑。
然而,这三点都能被AI替代。老师原来的工作量,可能只有1%被保留了。
老师们究竟向何处去发展?我们的理解是,让老师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例如陪着学生去感悟,帮助孩子建设更好的心灵品质。
这个工作在社会上称之为教练。所以,恒星的老师有一个很明确的发展趋向——从授课讲知识点升级为教练。
高松涛:我觉得,比起教书,教育更核心的功能和职责是育人。
2008年,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建校的时候,就以育人为使命——育化人心,激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帮助孩子们建设正确的价值观。为此,老师们要先建设好自己的心灵品质。
如今,对于AI的到来,老师们更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张胜男:作为一名AI从业者,我今年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和使用AI,越来越容易去拥抱 AI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没有那么大的恐惧感和抗拒感。
其中,老师和校长更开放地开始接受AI课程和AI赋能教学的工具,这对于整个教育科技行业来说是特别好的现象。而且大家开始相信年轻人可以做出很好的AI教育工具,这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和鼓励。
脑机接口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举例来说,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黄金干预期是2~6岁。强脑科技所开发的脑机融合解决方案,能应用神经反馈训练的原理,训练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注意力和社交沟通意识。当他们的大脑出现社交意识时,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软硬件声光去训练他们,以帮助他们产生更多这样的意识。
这样的技术在普通人身上同样有效。强脑科技也开发了注意力训练和正念冥想等软硬件系统,帮普通儿童提升专注能力;帮焦虑的成年人改善心理舒压的能力;帮睡不着觉的企业家或中年创业人群改善入睡能力等等。
(强脑科技创始团队成员、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张胜男)
如何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迭代人才培养模式?
郭红波:中瑞和恒星都是应用型大学。其中,中瑞在业内被称为酒店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而恒星自2000年创建以来,已培养18.4万名毕业生。我想请二位分享各自在过去是如何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迭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在当下AI时代,你们又将如何借力AI?
陈昌金:办学25年,恒星都在做一件事: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成为用人单位的“合格品”——会说、会干,更能解决复杂问题。
这里的关键在于,学生光在课堂学习是不够的,一定要到企业中进行实战。
企业用人的出发点,是让企业的效益更高。而我们教育人,是希望学生把理论实践出来。
这两者很难融合。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企业需要学生去实习的时候,学生得正常上课。企业生产再忙,学生要上课也不能去;而当学校的教学计划到了学生该去实习的时间点,企业又不需要学生了。
2017年前后,教育部开始推广数字化课程——金课,恒星建设的数字化课程,就叫恒星金课。我们希望把学生坐在教室里面上课的场景,变成学生通过数字化课程来学习。
尽管学生们可以在线上学习,但老师还是需要在每天晚上21点前给学生答疑解问。
AI出现后,解决了数字化课堂中老师不在现场辅导学生的弊端。学生看到哪个问题不懂,用AI软件一搜索,马上就可以得到答案,而回复的智能体正是我们学校建设好的老师。这就打破了理论教学必须在教室的局限。
现在,恒星提倡“泛在式学习”,即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自由了,就可以集中精力在企业需要他们的时候去实践了。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创始人陈昌金)
高松涛:经过17年的摸索,我们已经形成一套“中瑞模式”,包含:
独特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中瑞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每周都要学习酒店行业的不同环节,比如做菜、刷马桶、当大堂经理等等,边干边学。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学生还要去社会上的酒店实习两次。
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制定了28个礼仪风俗。比如,坐电梯女士优先;主动跟保洁、保安打招呼;如果孩子们违规违纪,由“学生法庭”来审判等等。对于这些礼仪风俗,校长和老师们以身作则。我的名片是首席服务官,而不是校长。
此外,我们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总结为了“5H”,即Hand(动手),Head(动脑),Heart(走心),Health(身心健康),Happiness(乐观向上,快乐学习、工作和生活);
正如文东茅教授所讲:我们培养孩子,要追求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最终使孩子们心灵变得强大。
我认为,AI时代,孩子们的竞争维度一定是心灵品质。
在中瑞,没有内卷、没有躺平,因为孩子们心理足够皮实、强大。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们要立志,而老师则是助力他们实现志向的人生导师,帮助他们在未来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高松涛)
AI时代,如何更好地产教融合?
郭红波:前面两位学校从业者从他们的角度分享了如何培养人才。那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为用人企业招聘到更好的人才呢?
张胜男: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越来越发现,招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强脑科技目前的核心研发和技术人员,主要还是10年前一起从学校创业出来的这群人。
当我们去社招时,难度很大,失败率很高。不管从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院校,我们都很难找到真正需要的人。很多人在公司待了几个月后,就会发现能力与公司要求不匹配而离职。
我们复盘发现,脑机接口这种新兴的新智生产力领域需要非常复合型的人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理解脑科学、神经科学或心理学的需求,而脑科学的毕业生又很难有工程和技术的知识去支撑他的理论。
而且,目前没有一所大学的专业专门培养脑机接口领域的人才。于是,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培养我们未来10年的同行者?
我们做了能力模型,从底层科学到应用层到实践层,分析不同的学科知识,做了一套脑机接口专业的解决方案。假如有大学想要引入脑机接口专业,就可以应用我们这套从课程、到设备、到平台系统的解决方案。
从强脑科技自身的经验来看,一家企业通过技术来培养、筛选和评估自己的人才,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来量化。
郭红波:谢谢胜男,非常期待脑机接口能帮助企业做人才评估。还记得20年前我做人才评估的时候想过:如果给候选人戴上头环,面试官就知道他们的起心动念,那企业的用人成本不知道要下降多少。
现在我想给陈院长出一个题:假如让恒星定向为强脑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培养人才,你们会做些什么样的工作?
(润泽园教育核心讲师郭红波)
陈昌金:这对恒星来说不是难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
我们大的逻辑就是在班级里学理论、在岗位上训练。在岗位训练上,我们有“四真”:真实的企业、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企业岗位、实岗真做。
恒星的学生从大一第二学期到大四毕业,有三年半时间都在岗位上训练。等他们毕业正式走进企业,甚至能成为领导干部带着一群人做事。
针对胜男说的大学里没有脑机接口的专业,我们就更容易解决了。
先看看脑机接口需要最多的能力是哪些专业,以此为基础,增设其他的和脑机接口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微课程即可。原专业加微专业,就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对于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可以从大一开始定向培养。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需要,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学社。
原来我们的班级是同年级的学生,而学社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每个年级有12个学生,4个年级就有48个学生。他们在一个导师的指导下,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做各项工作。
就这种新的学习组织,最近我们和海信做了深度合作。
郭红波:谢谢陈院长,相信未来高科技的人才问题也不再是难题。
借此我也想请高院长畅想未来:对于中瑞来说,未来5-10年全面引入AI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到时,我们的心灵教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高松涛:未来,AI可以训练人的大脑,让我们插上更强劲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但正如阳明心学所言,“身之主宰便是心”。最终,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心灵品质。因此,帮助孩子们建设心灵品质,开发他们心中无尽的宝藏,才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有一句话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瑞将它改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善”。我们希望中瑞毕业的孩子,可以用自己这颗心灵去感染别人、帮助别人。
当AI来临,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躺平了,就会成为AI的奴隶,因而变得更加愚钝,找不到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
反之,如果我们用AI作为工具和辅助的手段,知识的平权会使孩子们通过人生导师的指导,建设好自己的心灵品质,并激发不断向上向善的幸福感,那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无论未来怎么样发展,生活会更加美好,个人、学校、家庭都会变得更加幸福。
郭红波:如大家所言,教育的本质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心灵的唤醒与智慧的启迪。
愿未来我们都能在AI的助力下,快速全面地训练大脑,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建设心灵品质。感谢三位嘉宾非常真诚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