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整日疲于应对,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精神内耗。这种精神内耗,就像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住着两个小人儿,这两个小人儿观点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开交,不断相互拉扯。

 

比如,有人偶然听到董事长对自己的一句比较负向的评论,心中就惴惴不安:“老板是不是不喜欢我?不会哪天把我优化了吧?要是我被优化,房贷、车贷怎么办?如果他不是不喜欢我,为什么会这么说我?……”

 

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精神内耗的具体体现。

 

当我们深陷职场生活的琐碎中,应该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种内耗呢?不妨来回顾阳明心学的一则经典故事——“岩中花树”。

 

500多年前,阳明先生和友人游览会稽山。一位朋友指着岩石上一棵开花的树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但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阳明先生回答:“你没有见到这些花的时候,它们与你的心同处于寂然状态。你来到这里看到这些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显现出来,由此可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先生的意思是,“心外无物”并不是说,当我们不去看这朵花时,这朵花就不存在了。相反,我们的心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可以联系的。这种联系,不在于事物本身是怎样的,而在于我们这颗心。

 

职业、未来、理想都是“一朵花”,家人、朋友、孩子,乃至于面临的这个世界、这个时代都是“一朵花”。

 

我们看“这朵花”是美还是不美,是好还是不好,取决于自己的格局和境界,取决于自己的心灵品质。

 

“岩中花树”告诉我们:世界这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自己的不明。因此,我们要打破自己现有的格局与境界,在更高层面上看自己和世界才更真切、更清晰。

 

如何在更高层面上看自己和世界呢?

 

一个基本功是依良知而行,随时“照镜子”。即随时随地提起良知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是否有不安和亏欠。

 

只有观照到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去解决问题、去除那些困扰自己的错知错见。观照得越细微,问题去除得越彻底。

 

当我们练习观照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不断地上升一个又一个的台阶。

 

相反,如果我们不去观照自己,那些心里不好的念头便不容易控制,有时就会因为一句话而烦恼一天,从而陷入精神内耗。

 

观照,就像我们用一日三餐补足身体的营养所需。但在基本功之外,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加餐。

 

比如与志同道合之人相互砥砺,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准备成长的真问题,抓住机会向更高层面之人虚心请教,请他们给自己一些指导等等。

 

当然,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不是以更高层面之“行”为“行”,不是直接去学习别人的行为,而是去体会他们行为背后的那颗心,去学习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做出判断的原则。

 

心明,可见千般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