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首富逻辑:30年只做一件事
在田间地头扎根了几十年,直到上市钟声为海利尔药业鸣响,董事长葛尧伦一夜之间成为山东农药行业的奇迹。
今年64岁的葛尧伦,1999年创立海利尔药业,专注于农药、肥料研发与生产,2017年带领公司登陆上交所成为青岛首家A股IPO企业。
多年来,无数人向他探寻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颇为质朴:“自己30年如一日,常态化地走在田间地头。”
有句谚语,“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抓不到。”比如,在房地产狂飙的年代,眼见同行纷纷转战楼市,他却把双脚更深地扎进泥土里。
回首过往,对葛尧伦来说,时代在变,渠道在变,消费者也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自己的心——创业的初心,对事业始终如一的执着与热爱。
“过去30年里,我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和这些老乡。”葛尧伦说,“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根始终在这里。无论是开会还是做决策,我都会亲自走到用户身边,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我们的年度规划和战略制定,始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
如何让初心始终如一?
4月的一个午后,我们和葛尧伦先生聊了聊关于“AI与科技”“创新源泉”“中小微企业的未来发展”“全球化布局”“成功与财富”“中华经典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等话题。
答案,就在他的故事与思考中。
海利尔药业董事长葛尧伦
问题1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您做过哪些关键决策?这些决策对企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葛尧伦
创立海利尔之初,我明确了一个核心决策:无论发展快慢,都要坚持做好产品。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石。2003年到2004年期间,我们一次性投入了几个亿上原药,虽然当时缺乏经验,吃了不少亏,但如果没有这个决心,海利尔就不会拥有今天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决策具有战略眼光,即使2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一个长远的、正确的选择。
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为农药行业创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这个挑战非常艰巨,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们团队规模从600多人到900人,到2至3倍扩大到2600人,但让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试验、与农民打交道、完成地里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去做,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也无法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
问题2
在农药领域,您专注了30年,期间是否曾受到其他领域的诱惑?
葛尧伦
我从事农药行业已经30年了,虽然看到上下游相关的很多领域也能赚钱,但我始终坚信,专注做好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把农药这一行做精、做专、做强,就能在这个存量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不投机不取巧,也不贪多求快,更不沉迷于无谓的应酬和折腾。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每一款产品在这个行业做到极致,真正具有话语权。从创业之初,我就把品质放在首位,至今依然如此。品质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都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绝不动摇。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好产品会说话。
问题3
您从技术员做起,一直扎根田间、服务农民,是什么让您坚持至今?
葛尧伦
我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看到产品和服务能真正帮到他们,这种成就感让我无比快乐,也是我坚持的原因。
几十年前,国内农药质量差、服务不专业,农民因病虫害损失惨重。我决心创业生产优质农药,这是最初的动力。做技术员时,我亲眼看到由于没有好药和好的技术,苹果烂在地里,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这种心痛让我心里始终燃烧着一团火。我深知农药对农民的重要性,选错农药可能毁掉一年的收成,这种责任感推动我不断前行。
于是,我创立了海利尔,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产品必须经得起用户检验。如今,我们的大部分农药产品在行业领先,还出口到拉美、欧盟等多个国家。
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将坚持长期主义,加大研发投入。中国在原药和制剂药领域赶超一流公司,但在原创药方面仍有差距。我们积累了近20年的研发经验,目标是到2030年在全球创新农药领域有大的突破。
问题4
2000年,您提出“不在创新中进步,就在市场中灭亡”的理念,这一理念如何推动海利尔的发展?以及您如何看待“创新由心”?
葛尧伦
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是海利尔的核心竞争力。从创立之初,我就将创新视为重中之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农药行业面临严重的缺少好药问题,病虫害无法有效控制,导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我意识到,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创新。
1999年,我创立海利尔,明确以制剂药创新为起点,开发出效果显著的产品。市场上其他农药效果不佳,而我们的产品真正能为用户解决问题。
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未来。创新背后的发心是为了帮助更多农户,它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
问题5
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它对海利尔的战略和团队管理有哪些启发?
葛尧伦
2022年,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参加了润泽园的学习,接触了《道德经》和阳明心学。起初担心难以理解,但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深受触动,尤其是结合案例和战略的解读,让我认识到这些经典思想的现代价值。
学习过程中,“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让我反思自己好胜、好强的性格,意识到起心动念的重要性,并开始调整思维方式。这坚定了我将圣贤文化融入海利尔企业文化的决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海利尔的战略和团队管理有独特启发:建立了以“家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提供了战略决策的哲学基础,如《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和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使管理更注重平衡与实效;注重员工心灵成长,通过“照镜子、观照”等方式,帮助员工提升自我认知和修养。
虽然还在探索如何将圣贤文化与企业制度更好结合,但我相信这种融合将为海利尔注入更深厚的精神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问题6
您带团队参加了「战略共创会」,团队和您自己有哪些变化?
葛尧伦
以前,我们管理团队主要依赖制度和规则,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任务未完成和出现问题时,往往直接批评或处罚,很少关注背后的原因或成员心态。
通过共创会,团队和高管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大家更注重从“心”出发分析问题,比如反思任务未完成是否因心态、沟通或目标设定问题。这种转变让团队氛围更和谐,效率也提升了。
我们还开始采用一对一交流,帮助成员制定个人战略,鼓励他们“立志”,让团队更有方向感和动力。不过,我有时仍会困惑,尽管多次反求诸己,团队似乎并不完全领情,这让我感到烦躁。
后来我意识到,不能总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团队。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我需要更耐心地引导他们。这种认知让我变得更柔软。以前我常批评、处罚人,现在虽有改善,但仍需不断训练自己,避免回到旧习惯。
总的来说,共创会让我们从“以制度为中心”转向“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也让我在管理上更成熟和包容。
问题7
海利尔的产品出口,市场涉及东南亚、南美、美国、欧盟等。如何看待全球化战略对海利尔的影响?
葛尧伦
全球化战略对我们企业至关重要。国际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产品在创新、品质和性价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利尔的产品已经进入许多国家市场。我们的研发能力在行业具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市场加大开拓的关键。
未来,我们预计海外市场将成为公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我们的战略规划实现200亿的销售额,其中70%到80%将来自国际市场。
问题8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稳步增长,但市场信心仍然不足。您对中小微企业有哪些建议?
葛尧伦
企业一旦选择一个产业和制定了战略,就要坚定执行,不要轻易改变。尽管这些年我们面临内卷,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但只要企业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到专业专注、有特色,就一定要坚持下来。坚持、再坚持,最终一定会迎来胜利,就一定会把企业做好、做精、做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关键在于看清未来的方向。只要这条路是光明的,哪怕短期内面临亏损或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与祖国同频共振是最大的商道。
问题9
您在2017年带领海利尔成功上市。如何看待成功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葛尧伦
说实话,我从未过多考虑财富的问题。我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将企业做得更大、更好。海利尔拥有优秀的品牌、团队和战略,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已经成功,反而觉得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10
在您的企业经营和人生成长过程中,哪些认知对您产生了重要影响?
葛尧伦
不断学习和为自己设定不同阶段的目标,这两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热爱学习,并且始终在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这些目标并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我能成就什么。在这个行业中,我的目标就是做到第一,做出好产品,真正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问题11
海利尔的研发宗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理解这句话?如何挖掘农民的真实痛点?如何推动团队深入基层?
葛尧伦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指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最终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专注于研发农民真正需要的产品。
当前,农民的痛点是劳动力成本高。我们的目标是研发高效农药,帮助农民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只有好产品才能创造价值。
“不下田就下岗,不下乡就下岗”是我在润泽园学习后提出的理念,旨在填补行业空白,让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科技服务,直接触达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帮助他们科学用药。
我们的产品虽然单价高,但用量远低于传统农药,且用量少持效期长。通过科学用药,农民能降低成本、看到显著效果,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结 语
离土地最近的人,才能看清行业最远的未来。
海利尔全球化版图的背后,是葛尧伦董事长的高瞻远瞩;而葛尧伦董事长高瞻远瞩的秘密,正藏在他沾满泥土的鞋底里。在他背后,始终站着一群最朴素的“战略顾问”——会因为三、五毛的成本计较的菜农,会为省一趟打药工钱发愁的果农。
真正的远见,从来不是俯瞰众生,而是把自己种进客户的生命里,长成他们需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