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的墙,从原点出发,重新思考,何为“专精特新”?

 

有位企业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所有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都是专精特新企业,无论是否拿过专精特新认证。

 

毫无疑问,所有能够成长起来的企业,要么专,要么精、要么特,要么新,或者是四者皆而有之。如果这四点一个都不具备,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没有未来。

 

 

1

 

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特征,“小巨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全国股转公司此前发布消息,专精特新“小巨人”挂牌公司研发强度是市场水平的1.66倍。据统计,超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很多中小企业,都梦想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小巨人”是走向“巨人”的必经之路,这么美好的画面,谁不渴望,谁不心向往之?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心有余力不足。为什么我们就成为不了专精特新企业?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该如何找到突破口?

 

可能,我们要打开思维的墙,从原点出发,重新思考,何为“专精特新”?

 

揣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真实案例。这家企业此前我们也专门出过报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的链接,详细了解一下。(文章:30年,他就干了一件事

 

这家企业叫巨邦生态环境,1995年成立,从事环保行业近30年。创始人杨青涛军人出身,他发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大量中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进入了蓬蓬勃勃的工业大规模发展初期。

 

“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杨青涛心想:“党和国家不可能任由环境恶化下去,一定会出台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环保,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环保,也必将成为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产业。”

 

于是,毫无经验的他,一头扎进了环保行业,并聚焦了企业环保中的一个难点:排污。真正入行后,难题扑面而来。他发现,尽管国家出台了诸多环保相关政策,但企业却一直在上演“猫捉老鼠”的场景,根本不愿意主动治理排污,也不愿意机制性使用排污系统。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的难点、痛点是什么?

 

经过深入了解,杨青涛找到了企业的两大痛点:一是治污太贵,成本高,属于“花钱”的活儿,在环保方面的每一分钱的投入,都需要摊在企业产品的成本里,抵消企业的利润;二是操作复杂,不方便

 

为此,让客户用得起,用得心里踏实,成为了杨青涛团队重点攻克的难题。

 

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可以称之为减法战略,研发出的设备,用户操作既简单,又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投入研发,再逐步降低费用,更大程度上实现用户用得起,用得安心。

 

杨青涛团队聚焦研发操作简单,低成本运营,一般的高中生也能使用的排污系统。并且,引入了物联网,让客户在手机上就能看到现场,实时监控遥控指挥,紧急情况,现场立即排查。

 

引入这套设备虽然需要一次性投入较高的安装成本,但半年后的排污运营维护成本会明显降低。低运营成本,高稳定性的运营质量,再加上操作简单,赢得了更多客户,也减少了很多复杂的纠纷。

 

我们开始更加清楚地知道客户的真需求,以及客户需求背后的需求。于是,我们更加积极地争取穿透客户真需求,在这个点上发力。”杨青涛说。

 

 

2

 

透过这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专精特新背后的底层逻辑。

 

“专”,思考一下,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专?

 

内心纯粹的时候。

 

如小时候玩过乐高或积木,就更能切身感受全神贯注、凝神聚力去做一件事的“专”,因为内心纯粹,心无旁骛。相反,如果我们内心比较散乱,这山望着那山高,就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和聚焦点,无法做到“专”。

 

案例企业中的杨青涛,30年,心中只有一件事,排污,环保,绿水青山。这颗心纯粹的时候,他就能够从一个门外汉,不断钻研精进排污技术,做到真正的专业化。

 

“精”,如何做到“精”呢?

 

当这颗心变得柔软敏锐,才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做到精细化。

 

打个比方。有两家公司,一家公司紧紧盯着客户的钱包,以把产品卖出去,实现盈利为目的,只要客户不投诉、付款快,一切都好办。

 

另一家公司,盯紧客户的渴望,带着一份爱客户的出发心,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帮助客户解决真问题。

 

可能,从第三视角看,平庸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就此拉开。从卖产品到爱客户,就是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敏锐,进而精益求精。

 

杨青涛,也正是超越了卖产品的思维,内心柔软细腻,去爱客户,解决客户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了真正的精细化。

 

“特”,如何“特”呢?

 

如果,今天的板凳都是四条腿,有人做出一个五条腿的板凳,确实很有特色,但价值不大。真正的“特”,是读懂客户内心少有人能读懂的渴望与需求。

 

当我们心的天窗被打开,才能感知到客户无声的呼唤,我们才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才能做到真正的“特”。

 

企业排污,无声的呼唤是什么?“省心”、“省事”、“省钱”。

 

杨青涛主动帮企业减少环保违规风险,让企业“省心”。帮企业承担更多专业事务,让企业“省事”。为客户长远环保质量考虑,为客户“省钱”。

 

正是读懂了客户无声呼唤,反而激发杨青涛团队研发出独具特色,引领行业的环保技术和产品。

 

“新”,如何做到“新”?

 

一家企业做到了“专”“精”“特”,自然就会有“新”。

 

企业创新,容易的是“一时新”,很多创新型企业一旦冒出来,很快就会被同行模仿甚至超越。

 

如何才能“一直新”呢?

 

这就需要企业有“内核永动机”:一个高远的使命,一个富有理想的团队,一个正循环的生态圈。

 

当我们心中有力量,并且使命跃然纸上,呼啸而出的时候,我们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否则,哪还有新路让我们走,都是跟在别人后边。

 

使命,就是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光明。全公司上下,像兄弟姐妹一样,彼此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朝向我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全力以赴。

 

当我们心中有了这样的光明,带给客户也是这样的能量,我们的企业内外良善的橐龠场,正循环的生态系统就建立起来了。在艰难时期,别人躺平的时候,我们会从这些人的身边,呼啸而过,飞奔向前。

 

“为环保政策落实给力,为污染企业排忧解难。”就是杨青涛团队的使命,为国家、为企业、为绿水青山奋斗终生,就是他们心中的光明大道。

 

专精特新,本质上讲,就是专精特新于“道”,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