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

 

一位老人总结自己的半辈子,他说:做了一辈子的英雄梦,一直期盼能出人头地,有机会能功成名就。但是,直到退休才发现,几十年过去,等白了少年头,也没能如愿。

 

老人为什么会有遗憾呢?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啊。理想轰轰烈烈,现实平平淡淡。

 

很多人梦想过,做大事,成为了不起的人。现实却是,一腔热情被琐碎小事消磨殆尽。但是,同学们,我们真诚地问自己一句:我真的甘心平庸吗?我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孩子的榜样吗?

 

每个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那么如何才能从小事中破局,成就一份事业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从《尚书》最本源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原 文

 

《尚书》记载了上古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位贤相叫伊尹,是商朝开国元老,一生辅佐了五位君王,很有智慧。伊尹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理论“烹饪家”,他曾在宗庙里给圣王商汤讲烹饪之道,启发商汤如何治国。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写“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受了伊尹的启示。

 

幸运的是,伊尹有五篇语录,通过《尚书》流传下来,我们还能跨越3500年,学习这位上古时期贤相的智慧。第一堂试听课,我们打开《太甲下》,学习伊尹对第4代商王太甲的谆谆劝导。

 

太甲刚刚即位时,安逸享乐,伊尹忧国忧民,多次劝告无效,最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君王太甲流放,让其反省自己的问题。后来太甲悔悟,伊尹立马将他迎回,最终太甲成为了一位有为的君王。

 

伊尹对太甲的劝导非常多,我们在正式课中系统学习。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句。伊尹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意思是说,如果你想攀登高山,必须低下头从山脚,一步步拾级而上。如果你向往千里之外,一定是从眼下最近的地方开始,一步步走向远方。

 

伊尹继续讲:“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治理天下,不是要做了不得的事,而是要把每件民生小事做好,如此兢兢业业,基业才能安稳。

 

 

 

伊尹的话质朴又富有哲理。君王治理天下固然是一件大事,但要在大事上有所成就,必须做好每一件小事。这一思想在后世激起了无数的回响,许多先贤都将它作为修身成长的重要原理。

 

比如,《中庸》中说:“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基本就是伊尹这句话的另一种说法。再比如,《道德经》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中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经典语句,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为什么《尚书》中的这句话,值得后世的经典反复讲呢?先贤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什么呢?

 

经典都是对人心的引导。人心中有良善,有大我;也有“好大喜功”“好高鹜远”等等的小我。想一想,多少人都是“好高鹜远”,有句话不大好听,也很戳心:做了一辈子英雄梦,最后做成了狗熊。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高楼大厦,不都是一块块砖垒起来的吗?再往前看,蓝图也是一笔笔画出来的,一笔都画不好,怎么可能有蓝图呢?所以,哪有大事,所谓的大事都是若干小事组成的。

 

思 考

 

请大家问自己一个问题:日常中,我是怎么对待眼前的小事的呢?

 

比如,有一位实验班同学讲:

“我从小就听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我梦想着,自己能在一些关键的时候,像英雄一样,站出来解决重大问题,成为万众瞩目的了不起的人。

 

后来参加工作了,我也一直信奉这个原则,所以我总想着等一个重大的机会,在领导面前干件大事。

 

有一次,领导带着我们临时做一个大项目,我欣喜地觉得,终于等到好机会了。原以为领导会把关键工作交给我,但他给我安排了整理材料的小活。我当时就不乐意了,心里想:我不是来打杂的,干这些能有什么出息。但我又推脱不掉,只能糊弄完成了。

 

相似的情况一再发生,每次都给我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我想做大事想了很多年,一直没等到机会,自己也没多大变化。反倒是身边那些我以前瞧不起的同事,要么升职了,要么被委以重任,我一直有些不平衡、不服气。我心里想:他们做的那些事,我上我也行,只不过我不稀罕做。

 

后来和一位同事一起整理客户信息,我很快就整理完提交了。而他很长时间也没提交,我好奇地一看,才知道他把客户的详细情况也整理出来了。一件自己看来毫无价值的小事,他竟战战兢兢做得细致入微。当时我就很感慨,假如我是领导,交给这样的人做事,就是两个字啊——放心。要是交给我呢?真是100个忐忑,还做什么大事呢,如今我心服口服。”

 

开头我们讲的那个“长者”的故事,大约也是如出一辙吧。

 

听了这位同学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接下来,我们用3分钟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做大事的人,有必要做小事吗?做小事的价值是什么呢?

 

相信此刻,你心里开始浮现很多画面,我不想做小事,我想做核心业务等等。我们再来思考,为什么经典告诉我们,大事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呢?

 

时间到,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看看前面那位同学,他有志向,但是不愿在小事上下功夫,结果反而走向了平庸。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想想看,胸怀大志,和做小事真的就矛盾吗?一位世界著名企业家讲过一句话:我用25年为福特公司工作,就为了在最后5年大干一番。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如果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我们看,即使是优秀的企业家,在成就大事之前,也是在勤勤恳恳地为公司打杂。那么,这其中的精髓是什么呢?

 

这其中的精髓就是:“做小事,不是看价值,而是练本事。”

 

我们再讲一遍:做小事,不是看价值,而是练本事!

 

很多人不愿做小事,因为心里觉得,做小事没价值。的确,小事就是这样,价值有限,也比较卑微。

 

但先贤说:“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这是在告诉我们,成大事者,要完成一个思维模式的颠覆。什么样的颠覆呢?就是,从关注结果,到关注原因。

 

如果只盯着结果看,小事给自己带来的实际收益很小,价值很小,我们就不愿意做了。但是,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到“因”上,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真本事,都是从小事上练出来的,都是从一步步的脚印里积攒出来的。

 

有同学问,我不能在大事上练这些本事吗?可以,但很难。因为,在大事上练,我们的失败成本太高。做小事的时候还摔得起跤,做大事的时候,哪里敢摔跤呢?我们会看到,很多本事还不够的人,贸然去做大事,结果就是让自己掉进了无底深渊,不仅是让自己承受惨痛的后果,也让别人不敢再信任他。这就是在大事上摔跤的结果。

 

这个过程就像练举重,最开始能举一二十斤,有了足够的力量,掌握了技巧,然后再举三四十斤,不断增强力量、学习技巧,最后我们举起100斤就比较稳妥。

 

那如果我们没有10斤、20斤、30斤这个锤炼的过程,直接去举100斤的话,失败率就很高了。也许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去举100斤的重量啊!没有锤炼本事,贸然尝试,也许我们就会错失这个机会,永远无法去举起100斤了。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再重复一遍这句话:

 

“做小事,不是看价值,而是练本事。”能量和智慧这些真本事都要在小事上去练,因为在大事上就没有机会练了。面对小事,我们不是从果上看价值、看大小、看得失,而是要回到因上,看它能否帮我们磨炼本事。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做小事,并不是甘于平庸,而是为了未来做大事。在小事上不断精进,修炼好自己的真本事,让我们成为一个堪当大任的人。堪当大任,那么做大事、成就事业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