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一堂课
“今年高考,全省文科前10名,我们学校有5人,理科前10名,我们也有5人,清华北大预录取43人... ...”
对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的副主任徐烛尘来说,今年7月是他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他内心却一直沉甸甸的:总觉得,还欠同学们“最后的一堂课”。
以微光照亮孩子世界的他
始终“心有不甘”
徐烛尘对自己的名字曾做过如下定义:”徐是慢慢地,烛是蜡烛,尘是尘世,合起来就是“慢慢地用我的烛光照亮这个世界”。
高三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跑过来跟徐烛尘拥抱、加他微信、与他合影,有的孩子因为不舍而热泪盈眶,有的孩子因为激动而痛哭流涕……
徐烛尘
后来,这些孩子在微信里用深情的文字告诉徐烛尘:您不知道这三年您的陪伴对我们多么重要,高一、高二时,每天早晨7:00,您陪伴我们诵读经典,大学之道在耳畔,感恩话语记心间;上了高三,每天早晨,您都站在走廊或者正厅迎接我们,每次跟您打招呼,您都跟我们回应,我们跟你摆手,你就跟我们摆手;我们给你鞠躬,你就会回鞠一躬;我们跟你说“老师好”,你就会说“同学好”……
一个学生说:当我心情不好、特别沮丧时,我跟您笑一下,您跟我笑一下,我一天就会有力量,世界一下子就阳光起来。老师,您是我一生的灯塔,感谢您!
然而,尽管徐烛尘得到了这么多学生的认可与尊重,可面对学生他却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为什么他会“心有亏欠”?
这要从2017雁栖湖企业家论坛开始……
我欠孩子们一份心灵成长的大礼
辽宁本溪高中的校长,在2017年参加雁栖湖企业家论坛之后,进一步提升了本高“心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心”即心灵,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新”是创新,为时代中国培养创新人才。
校长带领核心骨干一起学习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徐烛尘内心的大我被唤醒了——人不应该为自己活,而应该为大众活,为国家活!
通过明心净心,徐烛尘看到了自己的小我,比如遇到事情,总会升起“我又不是主要负责人,多做了,其他人会怎么看我”的念头。在小我上打转,面对纷繁的工作就会没有力量。
徐烛尘也感受到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近在眼前。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节点,需要有人站出来成为榜样,需要有人有担当、大作为。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六个大字:从奴隶到将军。“我一定要站起来,不要跪在贪欲和不明的面前!跪着的滋味太难受,让良知做主,我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浩然正气的人!”
经过反省,徐烛尘认识到:“以前,作为老师,我们教给学生的几乎都是知识,很少去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所以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失去高考这一目标后,就不再努力奋斗,人生也就慢慢滑落了……出现这些情况,我们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
给高考学子的最后一堂课
今天的徐烛尘知道,除了做好教学和管理,除了微笑以对,自己还有能力为学生们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在学校办一场学习会,让这一届毕业的高三学生都能有机会建设心灵、成长自己。作为年级主任,我想在心灵成长上再送他们一程。”
7月4日,徐烛尘在学校领导支持下与各位老师们组织了“本溪高中致良知学习会”,“召回”了已经毕业的高三学生(秉着自愿参加的原则),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徐烛尘与他们共同学习中华文化,探讨生命的方向与意义。
本溪高中致良知学习会现场
许多学生在学习后写下了令人欣慰的心得,其中一位这样说到:“老师的教导让即将步入大学的我们明白了,要真诚地对他人和自己。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让我们明白了付出和回报总是对等的!”
另一位学生说:今天是第一次参加学习,让我对“心-道-德-事”四部曲有了认识,感受到做事之前应该对心要升华,对道要提升,对德要感悟,才能一心一意做好事。要学会排除杂念,多多反思自己的九种杂念,并学会改过自己,得到升华。
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读书的过程中越读越有力量。我的心得是,生命价值在于能够利益多少人的心灵,这才是人生的大账。每天读书,都有新的收获,每天遇到的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都可以找到答案。通过观照、反省、引导,循环反复,主动持续地净化心灵,才能不断地帮我们去除不好的欲望。
一位学生则以优美的笔触写下了如下文字:能在自己最好的年龄,难忘的高中毕业季遇见阳明心学,实在相见恨晚……之前对于阳明心学不甚了解,但在今天一天的学习后感触颇深,越发感到微言大义。吃亏未必真的亏,吃亏是福。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自己积攒下的嘉德懿行,即使眼前未必有回报,但毕竟人在做、天在看,上天终会为你而动容。奉献到无能为力,终会感动到不能自已。就如辛弃疾的《贺新郎》一词中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有了如此认识,孩子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将会减去多少纠结与烦恼!
明心净心的功夫,可以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或者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道”,也就是将圣贤之道传递给学生。
然而,正如《庄子》所记载:“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道可道,非常道。”“道”无法直接传承,能够传递的,是提升“道”的路径。而这条路径,就是明心净心的功夫。心是道的源泉,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道。没有心灵品质的建设,道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心上下功夫,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才能不断突破。
作为教师,想要传递提升“道”的路径,前提是自己对“道”有切实的体证,也就是践行明心净心的功夫。就像徐烛尘一样,他的真诚、激情、爱国、担当……这些品质虽然无法直接传给孩子,但通过将孩子引领至圣贤思想的殿堂,美好的品德都可以通过明心净心、开发心中无尽宝藏而获得!如此,老师就是在“传道”!
故,对于老师而言,最重要的责任,应该是引领学生们在心上下功夫,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
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在此,我们呈现明心净心五大要点:
所谓明心,就是要持久地深入地明白和体证人生重大秘密和重大真理,人生重大秘密就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人生重大真理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
所谓净心,就是在念头上进行观照、反省和引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