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董事长曾经分享过他在工作中的故事:

 

“我们有很多个性非常突出的员工跟合伙人。他们时常会来跟我拍桌子,厉害的时候甚至会掀桌子。等他们掀完,我就只能傻傻看着他们,然后第二天给他们加一点奖金。”

 

在听众哈哈大笑之后,这位董事长又补充说:“我回顾这么多年的个人决策,只有40%称得上对。可从公司来看,80%的决策都没错,就是这帮人拍桌子拍出来的。”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都默默地在心中赞叹:护持这家企业平稳发展的,不是董事长的智慧,而是董事长的谦虚。

 

也许你不是董事长,但同样也深有体会。“满招损,谦受益”,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一个真正谦虚的人,都会得到多方的助力。

 

为什么一个“谦”,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阳明先生的三个小故事,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01 谦,虚己受人

 

阳明先生四十七岁的时候,奉命去江西、广东交界的浰头一带剿匪。剿匪成功后,阳明先生设了一桌酒席,宴请诸位弟子。宴席上,阳明先生举起酒杯向弟子们表达谢意,弟子们都有些吃惊——剿匪是老师的功劳,我们平时守在老师身边,聆听老师教诲,本该是我们感谢老师,怎么老师反过来感谢我们呢?

 

阳明先生说:“感谢大家一直在我身边,大家就像我的一面镜子。我一开始用兵的时候,生怕对大家的赏罚有过失之处,若是如此,就会愧对大家,所以我做决策的时候就不得不更加慎重。那时候,面对大家我心里总感觉之前的赏罚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今面对大家,我心中很安定,所以,感谢大家对我的时时提醒。

 

 

阳明先生曾经说,谦,不只是行为举止上的谦卑,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虚己受人”,自己心中没有成见,不自满自傲,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将他人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02  谦,依道而行

 

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叛乱后,出任江西地区的巡抚,处理善后事务,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

 

朝廷中张忠、许泰不怀好心,想夺走阳明先生平叛的军功,就派人到江西搜罗阳明先生的“罪证”,想要诋毁阳明先生。搜不到“罪证”,他们就想编造“罪证”,于是他们派北军每天去阳明先生的府衙谩骂挑衅。

 

一般人哪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但是阳明先生不但不生气,反而以礼相待,而且还时常给北军送酒肉。北军中万一有人过世,阳明先生还会为死者祭奠、帮助入殓。时间长了,北军中没有人不敬重阳明先生。

 

张忠、许泰心中恐惧,说:“咱们的北军都变成人家的了。”匆忙把北军撤走了。

 

一开始,人们看到阳明先生对北军处处退让,都很疑惑——阳明先生面对宁王的十万精兵,从未退让、害怕过,怎么面对北军,就如此束手束脚了?

 

其实,这不是退让,而是依道而行。谦卑,并不是一味儿地包容和忍让,而是依道而行、不成人之恶。所以面对宁王谋反,阳明先生当行则行,毫无畏惧;而面对北军,阳明先生则以真诚、谦卑的态度待之,最终感动了北军,化解了一场危机。

 

03 谦,源于自信

 

阳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谦卑而有力量呢?其实,谦卑源于阳明先生的强大自信。

 

阳明先生从小就立下圣人之志,少年时期便才智过于常人,满怀报国热情。二十多岁步入官场,就为朝廷上疏,为边疆事务进言献策。阳明先生后来说,我以前常有“傲视行辈、轻忽世故之心”,后来就受了一些挫折,虽然有所感悟,但还是有些对抗于外。

 

阳明先生三十五岁的时候,遭受陷害,受杖刑,被贬谪到万山丛中瘴气弥漫的贵州龙场。

 

当时,阳明先生可以说是从云端跌落泥潭。而阳明先生面对的不仅是前途未卜,更是生死考验。阳明先生在石洞中日日叩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最终得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心中本就拥有无尽的宝藏,只待开发而获得。原来,一切艰难险阻,只是来磨砺我们这颗心的。磨难恰能把心中的骄娇二气全部赶走,把心中的傲慢全部赶走,只剩下一份真诚。这样的心才坚实有力,让人豁得出性命,吃得了辛苦,才让人无比自信。

 

 

曾有弟子对阳明先生说:先生,您就像泰山一样,那些不知道敬仰您的人,简直就是“有眼不识泰山”。阳明先生不客气地说:“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阳明先生这句话,既是在告诫弟子要谦逊,更是阳明先生悟道后的真实体验。

 

一颗谦虚的心就像大地一样,托起万物,处下无怨。